最新动态

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西安交通大学医工协同科技创新学术年会上亮相十大科技进展成果

来源:学科办     发布时间:2023-01-14      编辑:方芸  

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医工交叉领域产出了许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很多技术切实解决了临床难题和重大健康问题。为充分展示我国医工交叉领域研究成绩,引导医学科技创新,由西安交通大学第十三届医工协同科技创新学术年会专家委员会评选的“2022年中国十大医工交叉科技进展”于2023年1月13日揭晓。

1. 计算冠脉生理学与斑块易损性评估

上海交通大学涂圣贤教授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单造影体位的血流储备分数与血管径向壁应变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凭借其快速准确的优势,斩获2022年全球心血管器械创新大赛(Jon DeHaan Award)冠军,临床验证论文发表于Lancet、JACC等知名期刊。

IMG_256

上海交通大学涂圣贤团队-计算冠脉生理学与斑块易损性评估

2. 分子机电系统的晶体管传感芯片

复旦大学魏大程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子机电系统的晶体管传感器,通过电场驱动精准调控传感过程,实现了小分子、蛋白质和新冠病毒核酸的超灵敏检测。核酸检测无需扩增,响应时间小于4分钟,为痕量生物标志物快速检测提供了原创技术。相关成果2022年2月发表于Nature子刊《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IMG_257

复旦大学魏大程团队-分子机电系统的晶体管传感芯片

3. 瓣膜病介入治疗技术

2022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茂教授团队使用国产自主研发的PrizvalveR介入瓣膜为一例外科手术极高危的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成功实施经导管二尖瓣植入,这是国际首例在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中通过植入球扩式介入瓣膜实现二尖瓣功能替换。相关成果2022年8月发表于《European Heart Journal》。

IMG_258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茂团队-瓣膜病介入治疗技术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茂团队-瓣膜病介入治疗技术

4. 光激活胞外囊泡用于增敏肿瘤免疫治疗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梁兴杰研究员团队研发了新型光激活胞外囊泡,将免疫浸润与免疫激活有机组合,提高了肿瘤组织中免疫细胞的数量和活性,协同增敏了肿瘤免疫治疗。相关成果2022年7月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

IMG_259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梁兴杰团队-光激活胞外囊泡用于增敏肿瘤免疫治疗

5. 肝癌早期诊断技术

肝癌的早期诊断是提升其生存率和改善预后的关键。西北大学樊海明教授团队打破常规,巧妙的将肝细胞亲和性的准顺磁超小锰铁氧体纳米颗粒和特异性的乙氧苯配体结合,构建了双靶点协同靶向肝细胞的纳米肝胆对比剂,实现了快速、灵敏、高分辨的磁共振肝胆成像及亚厘米尺寸微小肝癌病灶的高灵敏检出,为肝癌早期发现提供了新的影像诊断工具。相关成果2022年12月发表于Nature子刊《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IMG_260

西北大学樊海明团队-肝癌早期诊断技术

6. SVision:深度学习方法解析复杂结构变异

西安交通大学叶凯教授团队首次系统性的分析了单个人类基因组中携带的复杂结构变异以及其内部结构,揭示了复杂结构变异在影响基因功能和基因组进化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填补了领域内复杂结构变异检测及表征的方法空白,为后续大规模人群队列全类型结构变异研究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相关成果2022年9月发表于Nature子刊《Nature Methods》。

IMG_261

西安交通大学叶凯团队-深度学习方法解析复杂结构变异

7. 肺癌CT影像全自动分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田捷教授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全肺分析人工智能系统(FAIS),无需人工标注图像,可利用CT影像无创预测肺癌EGFR基因突变状态以及患者接受EGFR靶向治疗后的无进展生存期。该研究在国内外9个数据集1.8万余例肺癌患者数据上进行了训练和验证,有望提供一种无创检测肺癌基因突变以及预测靶向治疗疗效的新手段。相关成果2022年3月发表于柳叶刀子刊《Lancet Digital Health》。

IMG_26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田捷团队-肺癌CT影像全自动分析

8. 创伤修复关键生物材料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王琳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仿生自疏水粘合剂,通过还原丝胶(二硫键水解丝胶)蛋白和单宁酸(TA)的共组装来实现稳健、稳定和持久的粘附。此外,该自疏水粘合剂可以安全快速地粘合皮肤切口和内部伤口缺损以及防止液体渗漏,并有效促进这些伤口愈合。相关成果2022年5月发表于《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IMG_263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王琳团队-创伤修复关键生物材料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王琳团队-创伤修复关键生物材料

9. 一种可编程、温度自激活的柔性机电协同敷料加速伤口愈合

电子科技大学林媛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可编程和皮肤温度激活的力电协同伤口敷料,该敷料由用于伤口收缩的形状记忆合金基机械超材料和用于产生电场的抗菌驻极体薄膜组成。优化设计的力电协同刺激可以调节伤口微环境、加速愈合代谢、促进伤口愈合、抑制感染。这项工作为伤口愈合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可编程温度响应、无电池力电协同生物医学器件。相关成果2022年1月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

IMG_264

电子科技大学林媛团队-一种可编程、温度自激活的柔性机电协同敷料加速伤口愈合

10. 可降解假性共轭聚合物的生物医用研究

共轭聚合物由于其独特的大π键结构,具有优良的光学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光热及光动力治疗。然而,这类π共轭键具有化学惰性,导致其在体内难降解,存在潜在的毒副作用。针对该问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肖海华团队提出了“假性共轭聚合物”的概念。通过在共轭聚合物链中引入柔性非共轭单体,实现了材料在降解性和光热/光动力性能上的平衡,为肿瘤光疗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思路。相关成果2022年7月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

IMG_265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肖海华团队-可降解假性共轭聚合物的生物医用研究,新型可降解假性共轭聚合物用于肿瘤的光动力免疫、化疗联合治疗

西安交通大学医工协同科技创新学术年会是贯彻落实“四个面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健康中国、科技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着力打造集科学思想碰撞、前沿科技分享、高端学术交流于一体的开放共享平台,致力于展示中国医工交叉领域重要成果,共同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系列年度会议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医工交叉学术圈的发展与壮大,在整个业内形成重大的影响力,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品牌会议。

关闭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卫生健康委 教育部 科学技术部 国家医疗保障局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地址:西安雁塔区小寨西路196号国家医学中心创建办公室
电话:029-85323025

COPYRIGHT(C)2011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陕ICP备12009712号-3号  技术支持:网络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