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即决战,起跑即冲刺。春节的年味还在弥漫,医学影像科的奋斗者们早已回归岗位,踏上了夯桩变革的新征程!为更好地部署2023年开局工作,拧紧国家医学中心建设的精神发条,2月7日,医学影像科学科带头人张明教授、学科系杨健主任带领科室班子成员一行赴广州、深圳两地优秀院企研学考察,希望通过向沿海地区优势学科及创新团队学习交流,在2023年为医学影像学科系精准把脉,加强创新产业链融合,扩大科研领域开放合作,更好地助力我院国家医学中心的建设。
第一站:广东省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省医学影像智能分析与临床应用重点实验室参观学习
广东省人民医院放射科稳定位列复旦学科排行前十,因此本次参访的第一站就选择了这里。8日上午参访团从晨交班开始,深入了解科室整体架构、学科发展路径,运营管理的规划和细则;科室核心制度完备,奖罚分明,多种举措实现信息化引领的管理新模式;以数据库构建为基础,凝练临床问题,再通过工科方法得以解决,实现产学研用转化为一体;教学上采取“师生共评”的模式,切实保障教学效果。随后参访团又详细参观了医学影像智能分析与应用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目前有杰青1人、海外杰青1人、优青1人,且拥有众多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博士后和联合培养学生。参访团认真学习他们的架构、管理规则,以及如何利用医学图像智能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创新,建设智能化医学影像大数据应用平台,为临床诊疗提供智能辅助决策,打造医学影像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高地。
第二站: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参观学习
8日下午,参访团马不停蹄的又赶往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肿瘤主院区地处广州市越秀区,临床用地紧张,但是在合理布局、超前布局的科学运营下,现有设备数量多(MR达20台)、规格高。通过中山肿瘤放射科谢传淼主任的详细介绍,深入了解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影像科专业人员架构、设备组成、医教研教学培养体系。科室工作亮点虚拟专用网络(VPN)的使用,使影像科医生签报告的时间更加灵活,以适应患者多、上班时间长的临床现状。
一天的参访收获满满,也让团队见到了沿海地区放射专业优势学科在临床管理中采取的信息化引领的管理新模式,挖掘和激发职工的内驱力,实现个人成长与科室进步的协同发展。参访团收拾行囊驱车前往深圳,踏上了继续学习之路。
第三站: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
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简称国创中心)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联影科技公司等单位牵头组建,是深圳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也是国家在医疗器械领域唯一的创新中心。国创中心的建立和发展,将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实现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通过参观国创中心,团队成员们认识到医学影像科的发展与新兴技术密不可分,校企合作是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在国创中心的学习参观让我们深感震撼,也发现了诸多合作之处,下一步要切实落实,注重学校与企业的资源互补,信息共享,最终实现双赢模式。
第四站: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交流学习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是我们参访团参观访学的最后一站。其中,以诺贝尔奖获得者、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之父——Paul C. Lauterbur 命名的劳特伯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中心是我们参观学习的重点,它致力推动生物医疗成像技术创新、系统和装备研发及生物医学应用。面向国际医学影像学术科技前沿和医疗器械装备产业需求,通过凝聚高级人才、推动医学影像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突破MRI、CT、PET、超声及多模态分子影像等若干医疗器械新方法、技术、部件和系统装备,已经建设成为国际先进水平的医学影像装备创新平台。通过深入地交流我们了解到虽然深圳先进院的产学研能力一流,但是研究生名额短缺,因此,博士生联合培养是我们下一步合作的重要方向;短暂的面对面会谈中,双方人员就各自的研究方向进行了交流,先进院的研究人员拥有最新的影像技术和方法,我方可以在临床需求和应用方面提出想法,双方思想的碰撞会产生更好的文章、项目,并实现科研转化。
在医院领导和国家医学中心办公室的支持下,学科带头人张明教授、学科系杨健主任带领着班子成员顺利完成了3天2地4家单位的研学交流,行程紧密、安排饱满,大家受益匪浅、大为震撼。重要的是,我们发现了与友好科室差距的原因,找到了校企合作的契合点,激发了大家创新的科研思维,寻找到了学生联合培养的方向。下一步,参访团会将所见所思结合我科现状,提出改进方案,围绕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做好整体规划,全面梳理学科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研教医协同发展,构建组织合理、运行有效的学科建设方案,不断加强学科整体科技实力和创新体系效能,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